Crash Course Economics(21-30)

P21 市场失灵

当仅仅靠市场不能提供某些东西时,就叫做市场失灵。这些东西通常称之为公共物品,一般是由政府出资,为了集体利益而建设的保障,如消防设施、学校、国防等。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

公地悲剧

公地悲剧是指每个人都能获得的公共物品经常被剥削和滥用。人类「获得对自己最有利的,而不是对每个人最有利的」的想法,是导致 公地悲剧(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的根本原因。国家为什么要设置休渔期?如果不设置,海洋鱼群资源会被渔民无尽地捕捞,没有人愿意等待鱼产卵。热带雨林消失、濒危动物灭绝等也是一样的道理。经济学中有一个专门研究这个问题的分支,叫环境经济学。

外部性

无监管的市场,有时候并不能提供社会需要的结果。市场有可能会错误配置资源,因为它们没有获得正确的价格信号。经济学中有个名词叫 外部性(Externalities),包括负外部性和正外部性,指的是外部成本和外部收益

例如一个工厂根据工人、原料等成本来生产商品,但是它没有考虑到污水排放会污染河流,导致鱼群死亡和饮用水污染等后果,这就是外部成本,并且这些成本由下游其他人在承受,而非工厂自身。自由市场假设成本都涵盖在商品里,但是很明显,工厂并不会去考虑外部成本,导致的后果就是市场失灵。这就是负外部性。

教育是正外部性的体现,它带来外部收益。你的受教育程度越高,你就越有可能变成一个积极多产的社会成员,你的工资越高,政府获得的税收就会更多。

解决方案

政府通常用 管制政策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 来纠正外部性,校正市场失灵。

  1. 管制负外部性:通过禁止工厂使用某些化学品,或者限制工厂产量,或者监控工厂倒入河流的物质;
  2. 管控正外部性:通过强制义务教育提高全民教育水平。
  3. 用税收和补贴操控市场、价格和激励:通过对香烟收取高税收,拉高价格,消费者就会少买香烟。

全球化的今天,如果一个国家努力在纠正外部性,但是其他国家不那么做,也是一种公地悲剧。因此,像全球气候变化、人权问题、核武器扩散等,需要国家与国家的合作,信任和承诺。


P22 环境经济学

污染和治理

有人类存在的地方就会有污染,这是必然的。二氧化碳排放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那么如何减少新增污染物排入大气层呢?在经济学家看来只需要两步:

  1. 确认主要空气污染的来源(化石燃料、石油和煤)
  2. 减少这些技术和产品的供应,或减少它们的需求

然而这实际执行起来却非易事,因为减少供应不是一个国家的事情,如果一个国家减少了其他国家还是在增加使用,就是公地悲剧,所以减少供应不现实。那么减少需求呢?一个思路是使用新能源,但是新能源目前的成本比较高,很难取代现有的能源体系。所以要么我们坐等新能源技术成熟,要么通过政府补贴、税收、管制、操控市场来加速这个过程。

污染代表了市场失灵,因为污染本质上是负外部性,所以部分经济学家认为政府干预是正当且必要的。政府要么出台政策管制企业排污量,要么提供价格激励,例如提高购买汽油的税收,或给开电动车的人发补贴。

政府也可以给部分企业颁发污染许可证,许可证的总数量有限,但企业之间可以转让,这叫做 总量管制和交易制度,或者也可以给特定的技术或企业(如风能、太阳能相关)补贴。

高效利用和回弹效应

当然,短时间内人类还摆脱不了化石能源,但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发展能源节约技术。但是也有经济学家提出了 回弹效应。例如从普通汽车换到高效燃油汽车后,节省下来的燃油费,消费者可能会拿去旅游或干别的,导致了更多的消耗,又或者,高效燃油汽车使得开车加油不再昂贵,于是大家都去买车,开车的人多了,整体汽油使用量实际并没有减少。

国际合作

国际社会已经努力了数十年一起合作保护环境,而中国也正在领导世界可再生能源的投资。但是作为普通人,我们要知道,不仅仅是政府和企业需要改变,消费者同样要行动,要更有意识地节约和消费。


P23 教育经济学

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要求公民接受一定程度的免费义务教育。教育是正外部性,对个体和社会都是有益的,广泛的教育提高生产力、GDP和生活水平。为了公平,教育这件事只能由政府来做,如果教育完全私有化,会有一些人被排除在外,无法接受教育,那么整个社会变得更糟糕。

美国在教育体系上面花了大量的钱,包括支付中小学的公共教育费用和补贴大学教育,但是其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平等,高收入家庭的学生往往受教育效果更佳。使教育更公平,不同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观点,包括:

  1. 赞助,向弱势群体和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提供额外资助;
  2. 设立教育券,学校之间竞争,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校,学校要么进步,要么失去政府赞助;
  3. 出台激励政策激励教师,鼓励教师提高学生的表现。

促进教育公平的第一步,是投资中小学教育。那么大学值得投资吗?数据显示,大学生的平均工资比高中生更高,失业率更低,很显然,大学值得读。但是大学生挣得多也不一定是因为他上了大学,也与生活成长环境有关。经济学家提出两个观点来解释为什么大学毕业生挣钱多,第一是 人力资本理论,就是说大学实际上是教授技能,而你通过技能挣钱,第二是 信号传递理论,大学文凭就是聪明人的信号,它传递出你的经济地位和背景。

那么大学的成本代价是什么呢?可以说读大学的费用极其昂贵,大多数家庭难以承担,在美国大多数学生申请贷款来支付学费,而在中国公立大学的大部分费用有政府财政补贴。而那些没有渠道或没有倾向读本科学校的学生,可以通过社区大学或职业学校来学习技能,同样能获得受教育的机会。

总而言之,教育不仅利于个人,也利于整个社会。


P24 生产成本

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

当我们做决策时,除了需要考虑显性收益和成本外,还需要考虑隐性的。经济学中有两种利润:

  1. 会计利润:收益减去显性成本;
  2. 经济利润:收益减去显性+隐性成本(隐性成本就是间接的机会成本)

企业通常会计算其潜在收益和生产成本(包括隐性成本),总而计算利润,但经济学家认为企业没有经济利润,只有会计利润。原因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会将利润压缩到跟他们去做别的生意的利润一样,此时经济利润为零,也叫正常利润,这是企业生存所需的最低的经济利润。当然,如果这个行业的进入门槛高,竞争少,企业还是可以获得经济利润的。

平均成本

生产成本包括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平均成本是总成本除以商品数量。大多数产品的平均成本最开始会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降低,生产的产品越多,平均成本越低,因为固定成本可以分摊在更大数量的生产单位上。这正是大企业比小企业生产成本低的原因之一,也叫做规模经济。一些企业甚至会把规模扩大到主导整个行业,限制竞争。

利润最大化

企业的目标不是获得尽可能低的平均成本,还要考虑有没有人买。生产合适的产品数量应该遵循 利润最大化原则,生产几乎所有的商品,边际成本都是一直在增加的,这叫做 边际收益递减法则,企业应该生产到最后一单位产品的边际收益大于或等于边际成本为止。

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已经花出去无法再收回的成本。经济学家强调做未来决策时不应该考虑沉没成本,我们应该把焦点放在未来的收益和成本上面。

理解经济学


P25 垄断

垄断和占有率

垄断是指市场被一个卖家控制。表面上是没有竞争者,实际上是这个卖家阻止竞争者进入市场。如果一个商家通过各种手段(包括官商勾结)垄断了某个行业,叫做 权贵资本主义

企业并不是要拥有绝对垄断势力时才有垄断的力量,当一个企业在所处行业中有巨大的市场占有率(如Google在搜索行业),它就有了跟完全垄断相同的力量,这叫做寡头垄断(如手机操作系统)。

造成垄断的原因有三个,第一,进入壁垒,例如某些从事行业需要许可证(政府可以控制进入壁垒),第二,某些大企业可以控制资源来实现高市场占有率,第三,一些行业有高启动成本。

企业通常通过收购、合并来试图达到垄断,合并有两种,第一种是横向合并,例如可口可乐公司和百事可乐公司,第二种是垂直合并,即控制整个供应链上下游。

专利

垄断也不完全是坏的,例如专利制度。专利鼓励人们发明,例如制药公司花费数十亿美元研发新药物,之后他们可以利用专利进行盈利,专利基本确保了它们的垄断权力。不过专利一般都有保护期(通常是20年),专利过期失效之后其他公司就可以仿制该发明,降低准入门槛。

自然垄断

像电力、水、天然气等市场,有着自然垄断。这些市场的公司并不是越多越好,想象一下一个城市如果有3家不同的电力公司,那么就要在城市里铺设3家不同的电缆,还不如只有1家公司利用规模效应好。这类市场中,政府当然要限制价格和收费来防止垄断公司提高价格和滥用权力。Nike拥有篮球鞋大约90%的市场占有率,但是这是非强迫性垄断,这是消费者自由选择的结果,政府不应该干预。而 AT&T 以前被美国政府赋予自然垄断地位,但是后来又把它拆分成7个公司了。

价格歧视

之所以要防止垄断,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要防止价格歧视,研究表明,当一个企业有较大的市场占有率时价格歧视效果最好,所以如果有很多公司来竞争,那么那些大企业就不敢瞎搞价格歧视了。


P26 博弈论

市场结构

市场根据生产者的数量、对价格的控制力和进入市场的难度等,分为4种不同类型的结构,分别为:

  1. 完全竞争:包括大多数农产品,进入门槛低,但个体商家对价格没有控制力(如草莓);
  2. 垄断:生产者较少,几乎没有替代品的产品,进入门槛高,企业对价格有控制力(烟草、石油);
  3. 垄断竞争: 生产者较多,进入门槛低,产品相似但不完全相同(如家居、速食),麦当劳和汉堡王就是一个例子;
  4. 寡头:生产者较少,进入门槛非常高,产品相似但不完全相同,但受到少数几家大企业控制(手机、数码)

在一些行业中,企业不通过价格进行竞争,反而专注自己的风格、品质、地理位置和特有服务,使自己的产品从竞争对手种脱颖而出。最典型的一种非价格竞争方式就是广告。

博弈论

一般来说垄断竞争市场中的企业经常打广告,而完全竞争和垄断市场中的企业几乎不打广告。而寡头们则使用 博弈论(game theory) 研究策略决策的理论,即人们或企业理性追求自身利益时,当两方不能或拒绝合作,那么最好的结果很难达成

博弈论解释了为什么街边同一类的店铺(如药店、咖啡店)总是开在一起,因为两个店铺越近,除了保有自己的客源之外,还能占有一些对方的客源,久而久之这些店就越开越近,最终挨在一起了,平等地分享客源。跟距离一样,这些店价格接近也是这个道理。

勾结和价格领导

如果两个企业不竞争,而是都约定一个高价格,这叫做勾结,损害的是顾客的利益,在美国是非法的。但是如果企业之间没有勾结,但一家企业提高价格,其他企业跟进,这叫做 价格领导,理论上是合法的,但也有很多争议。

报酬矩阵

经济学家用 报酬矩阵 来解释寡头和博弈论。最理想的情况在左上角,但是某些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调整价格,其他企业跟进决策(叫做占优策略),于是报酬落到非左上角的区间。即便企业之间有勾结,但也不能排除共识背后的做“小动作”的动机。所以勾结是不长久的,只有当共识得到监督和严格执行时,才能维持下去

报酬矩阵

总而言之,那些不与时俱进,慢于适应的人,会被市场淘汰,这就是博弈。虽说竞争总有输赢,但健康的竞争促进创新,最终使我们都更加受益。


P27 行为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主要研究影响人们做出选择的心理、社会和情感因素。在很多经济学模型中,都假设人类的行为是理性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有限的信息、时间和能力,可能会阻止人们找到可能的最佳结果。例如在需求定律中认为价格越低消费者越可能购买,但较低的价格会给消费者一种产品很烂的感觉,反而不会去买了。

如果我们举办一个红酒试喝活动,两杯一模一样的红酒,其中一杯我们谎称价格更高,这一杯会得到更多人的赞赏。加州的一项研究表示,市场行为通过操控商品非本质的外在属性,可以成功影响体验的愉悦。简单地说,就是改变人们的感知

一些通过心理定价影响人们感知的例子:

  1. 产品定价998,而不是1000
  2. 宣称一天只要1块钱,而不是365元/年

金融领域中的泡沫也是如此,投资者并非冷静,当市场中存在泡沫时,很多人根本无法察觉,而是狂热地投资。造成金融市场的非理性繁荣。

经济学家用 助推理论 来促进人们在不改变选择的情况下,采取特定的行动。例如在学校食堂中,将健康的食物放在比较近的位置,不太健康的食物放在比较远的位置,事实证明,学生打不健康食物的行为变少了。

经济学家还用行为经济学测试一个人对待风险的态度。机会同等的情况下,玩一个游戏可以获得100元或者损失50元,有些人选择不玩,因为他们想规避风险。理解损失规避可以影响企业和政府的决策。

总之,行为经济学把人的非理性因素考虑到经济学场景中,帮助我们看到人们实际行为的真正原因,以及更好地看代我们如何决策。


P28 劳动市场

供给和需求

劳动市场是由供给和需求决定的:

  • 劳动力的供给:取决于能胜任某个工作的人的数量,供给多,工资相对就低,供给少,工资就相对高。雇佣一个人,雇主提供的工资必须要能覆盖他的机会成本,即他失去的自由时间和他做其他事情能够挣到的钱。
  • 劳动力的需求:取决于市场对商家出售的商品的需求(劳动力是商品的派生需求),商品需求多,商家需要雇佣的人就多,对工人的需求会增加,就会拉动工资的上涨。

工资差异

供给和需求解释了为什么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工资,但劳动技能同等的情况下,劳动市场的工资仍会因劳动者的种族、血统、性别、年龄等大不相同,这叫做工资歧视。或者当劳动市场处于买方垄断时,工资也会低得不合理。当然也有一些公司自愿给出比市场更高的薪酬,换来员工的生产力和忠诚度,经济学家称之为效率工资。

工会

工会是提高员工集体利益,尽一切可能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人工资的组织。工会通过集体谈判、派出员工代表与雇主协商等方式来提出合理需求,如若雇主不能够满足,工人会举行罢工一起停止生产活动。

最低工资

很多国家都会设置工人的最低工资标准。关于是否应该设置最低工资,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反对的人认为,最低工资意味着最低成本,这会让雇主只雇佣熟练或半熟练的工人,而那些不熟练的工人永远得不到劳动机会。赞成的人认为,最低工资可以阻止雇主利用权力剥削员工。

对于最低工资应该设置为多少,一直都很有争议。一些人认为最低工资应该提高,这样可以刺激消费,拉动需求,从而刺激就业。另一些人认为提高最低工资只对消费高的大城市有用,而对小城市可能会导致雇主雇不起人,影响就业率。

技能

相对于幻想提高最低工资,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提高教育和技能上,因为技能是劳动市场最看重的东西。那些供给少,需求多的技能,往往能得到更高的工资。


P29 医疗经济学

医疗跟其他的市场不太一样。首先,我们需要医疗的时间是不能提前预期的,当需要急救时,我们也不可能货比三家。其次,医疗是收费的,但有一些公共医疗收取的是保险公司或税收的钱,而不是消费者。

像加拿大有公共卫生体系,公立医院都是由政府出钱支付医疗费用和职工工资,私人诊所医疗费用政府也会报销,患者自己只需要出购买处方药或医疗器械的钱,这叫做单一支付者体系。而法国很多医院都是私人企业,但医疗人员的薪酬由非盈利保险基金支付,公民必须购买健康保险。英国则有社会化医疗体系,医疗人员薪酬和医院基本都是通过政府支付。而美国则结合了上面几个国家的特点。

经济学家用3个标准评估医疗体系的效率,分别是 获取费用质量。美国拥有世界上最高的人均医疗费用,有人认为这是因为美国有保险公司在支付医疗费用,但实际上保险公司通常会要求患者支付一定的自付额,以防止过度消费医疗资源。也有人认为美国有更高的医疗质量,一个小病在其他国家可能只是开点药,但在美国可能会做上各种各样的检查,从而拉高了医疗消费。

跟其他经济学领域一样,在医疗上面我们不禁会思考,要不要干预医疗经济? 实际上医疗改革给私人保险和医疗提供者留下了空间,但与此同时增加了监管,例如保险公司会被要求承保投保前的疾病等。像美国之前出台的奥巴马医疗法案,要求每个人要么购买健康险,要么付费,同时,也给收入低的人补助健康保险费,就是一个干预的例子。


P30 死亡经济学

研究发现,收入水平极大地影响着预期寿命。但即使是高收入家庭,医疗保险也没有覆盖所有的家庭医疗支出。大部分医疗支出花费在老人去世前2个月的医疗和照料费用上,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大量昂贵的照料,到底是改善生命还是单纯地延长痛苦呢?医疗伦理中,一个广泛同意的在经济和人道上折衷的选择是 缓和治疗,即治疗患者的症状,减轻他们死亡的疼痛,而不是做更多的治疗来延长他们的(可能是痛苦的)寿命。

除了医疗费用,葬礼的费用也相当昂贵,在美国,葬礼的价格可以高达1.5万美元以上,且这个费用很难回收。因此殡葬行业也需要被监管,监管哪些可以收费,哪些不可以收费,哪些必须收费。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尽管很多人不愿意面对死亡这个话题,但是最好的应对临终前的医疗费和死亡后的丧葬费的做法就是提前做计划,例如写遗嘱处置遗产和购买人寿保险等。这是一个十分直接的方法确保你所爱的人至少不会付不起埋葬你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