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创业史中我所看到的

最近在看吴晓波的《腾讯传》,书的封面有三个词——幸存者(Survivor)、挑战者(Challenger)、领跑者(Leader)很是让我感兴趣。想着一边看一边随便写点什么吧,顺便记录我从这本书中思考的一些点。

“大佬”们和他们的创业

马化腾说,在创业的那些年,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未来,都在为明天能活下去而苦恼不已。看到这句话,我想起 ZEALER 的王自如,在 ZEALER 最近一期视频 这几年王自如经历了什么?中也印证了这一点。都说创业维艰,确实创业维艰。

1998-1999年,确实是一个不可错过的互联网时代。国外有网景与微软的浏览器之争、盖茨的Windows 98、乔布斯的 iMac、以色列的ICQ,以及,错过用100万美元收购 Google 搜索核心技术的雅虎杨致远。国内有从搜索+门户网站切入的搜狐张朝阳,从生活咨询切入的新浪王志东,从电子邮箱切入的网易丁磊,从电子商务切入的阿里巴巴马云,从搜索切入的百度李彦宏和3721周鸿祎。以及,砸钱养OICQ的腾讯。

事实上,这些人其实都是当时最聪明的人才,他们的发家绝不仅仅只是因为机遇和时代浪潮。我很喜欢书中的一段话:

这是当代中国的“黄金一代”,他们大多数受过正规的学历教育,有良好的专业背景,不少人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甚至毕业于全球最好的大学。


微创新

ICQ以及他的中国模仿者们确实有很大的缺陷,例如客户端存储好友。而腾讯OICQ之所以能成功,离不开腾讯的微创新。服务端存储、适应当时中国互联网背景的软件体积(OICQ第一版只有220KB)、UDP传输。可以说,腾讯一开始就是一家注重用户体验的公司

它们的思考出发点均非技术的革命性突破,而是客户的点滴体验。

而往往,技术的突破来源于为了更好的用户体验。

用户快速增长,性能瓶颈不断出现,为了不让用户失望,逼得团队不断优化性能,不断克服瓶颈。说到底,都是被逼出来的结果。(张志东)

看到这里,我除了佩服腾讯的这种微创新之外,还思考了其背后的东西——为什么是他们能够做到?张志东跟马化腾是大学同学,本科毕业后又到华南理工大学攻读了研究生,他本身就是一个技术天才。没有这种硬实力,我想是开发不出来这样的产品的。所以,你首先得足够优秀,足够有能力,然后再来谈实现,谈创新,谈优化用户体验。这一点,在 Google 的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中也得到印证——他们是在斯坦福大学读计算机博士。


寄人篱下

腾讯当时帮别人做软件,把赚到的钱都用来养QQ这一款在当时看来完全没有盈利方式的软件上。在那个年代,投资人也不敢轻举妄动,不敢投资。在濒死之际,MIH 和 IDG 的一笔风险投资救了腾讯一命。后来,腾讯又找到了依托于电信运营商的“移动梦网”业务疯狂吸金,直至2004年上市。

可是上市了,就一帆风顺了吗?事实上,腾讯的业务是寄人篱下的。在腾讯上市前,当时高盛亚洲投资银行部的执行董事刘炽平就说了这么一段话:

这是一种寄人篱下的业务模式,会让投资人觉得腾讯缺乏可塑性,对未来美元信心和想象力。所以应该在公开募股的时候,强调网络效应,发掘即时通信工具的发展潜力。

果不其然,上面一则移动短信业务整顿的通知下来,许多公司(包括网易等)的收入受到了重创,腾讯因此也受到了一定影响。而彼时网易泡泡和微软MSN等同类产品又开始对QQ进行围剿,腾讯可谓危机重重。这让腾讯意识到,寄人篱下的业务模式是不能久远的。一定要有自己的创新点和独特的模式。


PS.《腾讯传》这本书丢在老家了,故没有读完。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