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学习专业知识的方法用于塑造三观
前言
这是一个突然想到的话题。我们如何看待发生在自己的生活中以及发生在这个时代的所有事情,取决于我们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来自于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除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我们可能系统地学习过之外,其余的认知大多都来自于网络、新闻、各种媒体,以及很少部分自己的经历,这些认知是碎片、零散拼接起来的,很多时候并不全面。
例如俄乌战争,当我们讨论俄乌战争时,很多人可能从从微博、短视频平台等被动刷到过,下意识的认知可能只是 “俄罗斯太拉跨了”、“美国在给乌克兰输血” 等等,但是这场战争的每一个事件和节点,除了长期研究这片土地历史的人,又有多少人能从历史背景、战争缘由,各种势力长久以来的矛盾和冲突等,去全面认识每一个事件发生背后的真相呢。
我们如何学习专业知识
如果不能够独立思考、塑造完善的三观,就容易陷入人云亦云的陷阱中。那我们如何去认识这个世界,这让我想起了当初是怎么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一路走来的途径,是不是可以类比,用学习专业知识的方法来塑造三观。
一开始,我们可能只是学习了某一门编程语言的基础(比如,C 或 Java),了解了编程大概能用来做什么事,后来我们学习了数据结构,知道了用基本数据类型组合成复合数据类型,来构建对现实世界各种问题的抽象,之后学习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和操作系统让我们明白程序是怎么跑起来的以及程序的背后发生了什么,计算机网络让我们知道两个程序之间怎么互相通信。
可以发现,我们对计算机专业的学习途径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一步步串联起来,最后构建了我们对这个专业系统的认知。我记得在我第一次接触到「Base64」这个概念时,书上说,“这是一种将二进制数据转成对应的文本数据的方法”,我当时轻易地就理解了这个概念,因为我之前学过的一本书《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的第一章就提过,“计算机用 ASCII 来表示文本,只包含 ASCII 字符的文件称为文本文件
,其他文件称为二进制文件
。”这让我很快地能够在脑海中闪现「文本」和「二进制」这两个模型概念,并且在两者连线,得到了「Base64」的新概念。
《Thinking in Java》的作者 Bruce Eckel 在新书《On Java 8》提到过:如果我现在能很容易地理解一个新概念,那只是因为它是我已经知道的积累概念的一个变种。
如何塑造三观
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例如,买房需要了解房贷,说到房贷就得知道什么是利率,还款方式的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有什么区别?对于我的情况选择哪种方式更合算?有些人还会考虑当下是否适合买房,进而可能引申到中国的房地产行业现状和就业环境等等问题。又或者,最近高考结束,很多考生和家长要考虑读什么大学、什么专业比较好?免不了要去了解各行各业的情况,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
像这种事情,很多人都不是专业的,有一些人可能会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付费咨询等等。例如最近火出圈的做升学咨询的张雪峰老师。这当然是一种方法,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做到,像我当年高考报志愿,也是自己去了解、去选择,相信也是大多数人的做法。
回到正题,那么当一个事情,一个话题出现时,我们怎么去理解它呢,这基于你所掌握的信息和知识,掌握的越多、越正确、越科学,就越是能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决策。而这些在我们大脑潜意识中有意或无意提炼过的理解,会反过来塑造我们的三观。
将学习专业知识的方法用于塑造三观
而信息和知识来自平时的积累,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积累得不够多,而是太过于碎片化,不能系统地串联起来,并且由于缺少记录,很多东西会被大脑遗忘掉。
所以我最近在做的一个事情就是,把我每天获取到的各个领域的概念和知识,记录和汇总下来(当然并不需要太刻意花很多时间去做,因为除了专业知识之外,我们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深入学习),之后,在适当的时机,回过来头看看能不能把这些概念串联起来,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最后形成自己的一套知识网络体系。
这也是我近期一直在尝试走的方向。